您在这里联采网 > 行业资讯 > 热点播报

G20峰会上的"新媒体突击" 揭秘全景直播幕后故事

来源:中国青年报 时间:2016-09-13 09:01:14 浏览次数:1900次

9月2日,G20杭州峰会新闻中心,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在调试VR全景相机。在这次中青报G20全媒体报道中,除了传统的文字、平面图片、视频报道外,还加入了网络直播、全景VR等新型传播手段。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/摄

G20峰会前几天,一张名为“观风云 赏风光”的电子海报就通过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的记者朋友圈,传播开来。在这张海报上,4位年轻靓丽的女记者,笑对读者。图片下方还有中国青年报和“北京时间”的二维码。许多记者看到这图片的第一眼,直观感受是:本报的画风变了!

是的,新媒体时代,我们也在变化着。此次G20报道,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创新报道方式,联合“北京时间”,以“创新活力、同舟共济”为主题,以视频现场直播为重点,形成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H5等多种载体,报纸、网站、微博、微信公号、新闻客户端等多种终端的立体传播态势,全程全景直播峰会盛况。

一场创新形式的呈现,需要怎样的蜕变过程?今天,让我们看看G20杭州峰会全景直播的幕后故事。

一个“全媒体记者”的“自我修养”

虽然报社正式提出“全媒体转型”已经有不少时日了,但平日里除了编辑微信,我的工作内容基本上还可以算是“文字记者”的活儿,直到——G20到来了。

在G20峰会前,报社策划了“G20峰会前访大使”的系列全媒体报道,为此我向20国集团各方的驻华使馆都发去约访信,最终约到了5位G20成员国的驻华大使或公使。按照方案,我们派出了文字、摄影、视频的“豪华阵容”。

“不就比平常采访多录一个视频吗?”我内心暗自给自己打气。在头一天晚上,为了5组问题,花了两个小时,反复练习,生怕正式录制的时候卡壳。即便如此,真正上阵的时候,还是出现几处小瑕疵。

好不容易把录制都完成了,后期配合视频部的同事剪辑全英文的视频,才是真正“虐”的开始。一字一句的“扒”中英文字幕,反复地校对修改,短时间内积累的超大的工作量,加班、熬夜、通宵都是免不了的。当然,也正因为这些工作,片尾字幕中,我的名字第一次被写在了“编导”一栏。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角色。

“你出个镜吧。”真正到了G20杭州峰会的会场,合作伙伴“北京时间”直播平台同事们提出这个要求,由不得我拒绝——这一趟,中青报最主要的任务之一,就是要来尝尝“直播”的鲜。好在,不管是中美关系、英国脱欧,还是领导人的轶事趣闻,面对镜头,我都能颇为自如、有条有理地说上几十分钟。这完全得益于平常写稿时所受的逻辑训练和专业积累。没有这些基本功,就没有“转型”的基础。

就像《喜剧之王》的尹天仇,即使只有一个镜头,也要演足“内心戏”。这一次G20的全媒体初体验,只是我作为一个“全媒体记者自我修养”的开端而已。(陈婧)

从文字记者到直播“二愣子”

在完全“看不懂”直播门道的情况下,G20来了,这一次,中青报竟然要搞直播。以往所有、自行脑补的有关直播的信息都告诉我,这是一件相当简单的事儿,只要有一部手机,走到哪里、拍到哪里就行。9月1日,当一大堆直播设备摆在我面前时,我一下子傻眼了——完全不会用。不过自认为相当聪明的我,很快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会了直播机器的使用,“相当简单”。

事实证明,我的确只是“自认为”而已。“你是不是手机有问题?现在关机,重启。”“你怎么回事,你昨天有没有把存储卡里的东西删了?”“你现在注意,灯光太暗,一定要把灯开亮一些!”……以上是我9月2日、9月3日两天直播过程中,不断接到“北京时间”对接编辑电话时的惨状。第一天,探访网传的杭州最帅警察和揭秘杭州最美女城管训练,想象中原本应是颇具点击量的直播,但因为手机信号与直播摄像机的对接问题,两场直播被改成了录播;原定晚上进行西湖灯光秀直播,也因为摄像机电池没电而被迫取消。

第二天,专访廖昌永揭秘G20大型文艺演出的直播,独家进入廖昌永所居住的酒店进行专访。直播刚刚进行了20分钟,就因为摄像机SD卡内存已满而被迫中断。临时改为用手机直播,但又因为仓促结束直播,导致直播信号未能被保存下来。也就是说,后期剪辑制作成回看的可能性也没有了。

几天下来,同事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:“直播实在太麻烦了”。与一开始大家兴奋的状态相比,几次实践下来,伙伴们的状态都有些“不振”。一些细节,只有实践过后才能牢牢记住。直播前,电池要充满电;SD卡要格式化清空;每天出门要带上充电器;直播中镜头要保持稳定,镜头移动要缓慢;直播结束后,不能立即退出,一定要拍摄一段静止画面,等待后方通知。

最后一天,我和冰点周刊的杨杰、中青在线视频部的刘攀一起,总算成功直播了一次“吃饭”——寻觅G20国宴美食。这是此次G20峰会中,我成功用专业直播摄像机所作的唯一一次成功直播。我们提前做了一些“冷场”准备。但实际操作时,在等待上菜的过程中,我们还是遭遇了冷场;在介绍杭帮菜博物馆的过程中,我们临时用眼神决定交叉介绍杭帮菜,杨杰介绍时,我就去下一个展厅临时准备“接下来说什么”。我慢慢发现,虽然锥子脸网红撸头发没有内容,但她至少能做到让观众清楚地听见声音和看到稳定的画面。反思我尝试的几次直播,没有一次能给观众稳定画面和清晰声音。文字记者转型直播记者,找到适合传播的内容可能问题不大,清晰的语言表达和详实的采访也不难,但“直播技术问题”,确实是一门不得不学的新学问。(王烨捷)

一个能与G20首脑交流的H5是如何诞生的

距离G20杭州峰会开幕还有5天,一条名为《这可能是与G20首脑交流的唯一机会》的H5就在朋友圈里刷了屏,3天收获了30万次点击量。各大网站首页、App、微信平台也纷纷转载。

这条H5由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策划制作,用动画模拟了G20杭州峰会会场,用户可以通过各种交互效果阅读会议信息,领取会议材料,并举手向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提出关于经济治理、反腐、气候变化、扶贫等方面的问题。此外,还会倒计时显示距问题被回答还有多少时间,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。

策划从今年7月启动,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在看了大量的相关新媒体产品后发现,“美食”“安保”“美景”等内容是各媒体关注的焦点,想要玩出新花样已经不易。作为一条预热G20峰会的新媒体作品,如何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将时政内容变得好玩有趣并且避免同质化?团队决定聚焦到会议本身。

策划组憋在会议室里,经过几轮头脑风暴,“去现场提问”成了最终的方向。团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整理了各国政要的姓名、职位、照片,以及就业、油价、社会公平等多个民生方面的问题,并为网友科普了G20峰会的小知识。为确保信息准确,校对就要花上一下午。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,设计师绘制动画,工程师敲入一行行代码。

“由于前期我们无法确定最终到场的各国领导人,几个人只能轮班盯着G20官网的权威信息,一旦确定了到场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,立刻修改。”从文案组提出修改意见到视觉部、技术部完成上线,通常会控制在半小时以内。

9月4日,G20杭州峰会开幕,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又推出了第二个作品——听G20热词的原声。

打开页面,屏幕上显示的是一条微信文章,点击屏幕后,标题文字消失,图片上的外国小伙“活”了起来,用俄语说出“共建命运共同体”。随后,来自欧盟、加拿大、中国、德国、南非等不同经济体的青年代表陆续用本国语言读出这7个字。

这是中青融媒团队首次尝试的新技术,“通过几段复杂的代码,把H5和视频完美结合,用形式上的创新吸引用户观看,力求好玩有趣。”

从策划制作到最终上线,团队几易其稿。测试版中,视频大,加载慢,为了保证完美的用户体验,团队将一分钟的视频压缩到了5兆,最大程度保证清晰度和流畅度。

此外,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还邀请来自河北、陕西、云南等地的同事录制了方言版,一位网友在听到家乡的语言后亲切感油然而生。

“时政新闻本身比较枯燥,但我们希望用新媒体的表现形式让内容有趣。让年轻人爱玩、爱看,并能从中受益,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”在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看来,这是他们一直坚持的理念。(李想)

直播的幕后故事

G20峰会开幕3天前,领导、记者、编辑、技术、设计等相关人员进行线下交流,整合讨论前期准备工作,直播导流、版面设计、各小组对接等方面的工作,并明确后方直播编辑3人小组。

技术小组提前与合作方“北京时间”进行技术对接,包括相关接口、工作流程等,同时进行PC端、手机端以及冰点暖闻App的页面设计,并进行相关调试,其间反反复复进行多次调整,最终确定一套直播方案,把视频的几种格式合并成一种,以便提高工作效率。

单就页面设计这一项,我们的设计师们先对其他媒体的直播页面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,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出自己的直播页面模板,设计出了直播视频页面、视频加图文直播页面、图文直播页面等3种页面形式,适用于PC端和手机版,总共6个直播页面模板。

后方直播编辑3人小组接到后方直播编辑任务后,积极与技术小组及专题小组进行沟通交流,明确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,当晚查阅整理了参加G20杭州峰会国家政要的姓名、职位、照片等信息,对“北京时间”的直播形式、形态等各方面进行了解,以方便合作对接。

直播共进行了4天,每天18小时待命,各个环节都安排了专门人员,保证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负责人。直播过程中,各小组成员随时进行线上线下交流,对照早期直播计划表进行相关工作安排,根据前方记者发来的通知进行调整,突发的直播及时上线、配合直播间穿插,计划直播删除等。每场直播前一小时,前方记者组、后方直播编辑组和技术组建本场直播群,及时有效地进行交换直播流,传送图片和文字,先做好前期直播预告,及时直播现场切换、后期做好直播回看,力求为观众呈现最全面的报道。

G20期间本报记者共发起了33场直播,其中《G20谱写的“钱江夜曲”》《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杭州参加G20峰会》《带你寻找G20同款国礼》《带你探访杭帮菜博物馆》等直播报道得到了广泛关注。(赵悦)

带你离G20杭州峰会近些更近些

作为此次全媒体报道中的一员,视频、VR、直播拍摄是我的主要任务。

VR更侧重全景呈现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,驻浙江记者蒋薇熟悉本地情况,挑选了专为G20各国贵宾打造的勾山里文化区作为拍摄地。勾山里坐落在西湖边、南宋皇城脚下,里面可以感受中国的各种传统文化,并且环境优美,装修典雅,有种穿越回古代的感觉。我们选择了沉香、古琴、品茶三个传统文化项目,主人或沏一杯茶,或焚一炷香,或抚一首古琴,讲述一段自己跟G20峰会的故事。中国的传统文化借助VR技术的全景展现,正如杭州这座城市一样,传统与现代,历史与当下,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。

作为我们会议期间的主要办公地点,解密新闻中心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个VR产品。我们找了一位志愿者带领着主持人,从构成、功能、硬件设备、人员配置等方面,在行走中展示了一遍。

体验国宴同款的直播,我们寻访的是杭帮菜博物馆,两位主持人分头行动,轮流出镜,介绍杭帮菜的历史和文化传承,全程边走边聊,保证了镜头的不断运动。画面都是美女和美食,虽然拍完手已经酸到拿不住东西,但能呈现出比较理想的效果,也很欣慰。

4名外国志愿者是在杭州东站直播采访到的,在直播之前,虽然已经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,但还是很好奇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工作状态,可能这种好奇也是我们那次直播的最大看点。在不知情的人眼中,外国志愿者做的肯定是翻译、陪同领导人等“高大上”工作,但是采访完之后才明白,他们跟中国志愿者相比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,每天回答最多的问题也是地铁站怎么走。

痛并快乐着,也许是对本次报道的最好总结。面对新的传播工具,技术问题成为我最大苦恼。在完成VR拍摄以后,因为拍到了比较好的素材,满心欢喜地传到后方,最后得知因为后台编码问题,造成声话不同步,不能按时播出。因为要直播,临行前各种辅助设备基本都带着了,足足装了两三个箱子。但是到了会场之后,发现很多没有用上,或是没法用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,无线麦和话筒都准备了,但是现场调试时,无线麦不能用,当时只能用“生无可恋”来形容自己的内心。

峰会中间,同事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动态:“G20全球瞩目,参与报道的记者就有近5000人,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,新闻大战也是新闻硬战。”带老百姓离G20近些更近些,是我们努力的方向。(刘攀)


Copyright@2011-2023 南京昌晖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苏ICP备11070889号-8
企业采购招标管理一站式解决方案 地址:中国•江苏南京市雄州南路399号恒利园区